隨著 《中國制造2025》 強國戰略的提出,智能制造產業不斷升級革新,智能車間、智能工廠、智能檢測等智能生產模式不斷涌現,新興技術、新興崗位層出不窮。無損檢測技術作為產業發展的質量保障方法,正朝著智能化、高精度、高效率和模塊化方向發展,已經成為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手段。
2019年國務院頒布的《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》文件明確指出,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,具有同等重要地位。在高端裝備制造業迅速發展的今天,高等職業教育已經為我國培養了大批量高素質技術人才。
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制造學院的機械產品檢測技術專業(以下簡稱檢測專業)積極對接智能制造產業中檢測的關鍵技術鏈,緊跟無損檢測行業發展,更新專業崗位技能,采用“校內+校外”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方法、“校內專任+校外兼職”的教學團隊,積極踐行三教改革,推動“無損檢測”課程教學的改革,有效支撐了檢測專業人才培養的新需求,為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。
“無損檢測”課程教學問題分析
教學內容
由于課程性質及課時限制,學生從書本上學到的僅僅是理論知識,沒有技能的訓練。這導致學生知識點、技能點的缺失。由此可見,“無損檢測”課程教學現狀不僅很難支撐檢測專業的人才培養需求,也沒有考慮職業教育發展的適應性,即沒有嚴格對標職業教育規律與要求。
實踐條件
對照“無損檢測”課程知識與技能要求,學校沒有建立專門的無損檢測實訓中心,而是在檢測專業精密測量實訓室的基礎上,零散購置與射線檢測、超聲檢測、渦流檢測等技術相關的實訓設備,且沒有對照課程技能點要求,開發先進的實訓檢測項目,僅開設有試驗課程,內容較簡單,培訓技能不明確,缺少服務于教師“教”與學生“學”的專業的、系統的“無損檢測”課程實踐教學平臺。
課程團隊與教學方法
學校課程團隊僅有校內專業課教師,缺失企業兼職教師,沒有建立專門的兼職教師信息庫,給后期課程的校外實訓帶來極大的不便。教學方法是傳統的課堂講授與試驗練習,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,授課效果不佳,且學校沒有提供校外實訓環境,不利于學生積累崗位經驗以及形成校企共育共管的人才培養機制。
為適應智能制造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行業對檢測人才的新需求,形成更好的專業結構,優化人才培養環節,學校決定深入實施“無損檢測”課程教學改革。
改革成效
檢測專業每個年級現有2個小班,自2018級檢測專業實施課程改革以來,檢測3181班作為試點班,在課程考核、職業資格考試、技能大賽等項目中表現突出,試點班與非試點班各項數據的對比如下表所示。
課程考試通過人數 | 職業資格證書獲得人數 | 校技能競賽獲獎人數 | ||
檢測3181 | 34 | 11 | 13 | 39 |
檢測3182 | 21 | 2 | 4 | 40 |
此外,就實際教學情況來看,試點班學生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,知識點的理解深度和技能點的嫻熟程度明顯高于非試點班。由上表可知,隨著“無損檢測”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,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,展現出熟練的職業技能。
檢測專業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,以強化學生職業勝任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,加強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和勞動意識養成,促進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相融合、課程內容與技術發展相適應、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匹配,實施校企共同開發課程教學內容、共同實施專業教學與學生管理、共同進行教學評價等策略,重構教學內容、教學方式和學業評價等人才培養要素,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。
結語
隨著智能制造產業的升級,現代化無損檢測高素質技術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,作為技術人才培養的高地,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。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緊跟智能制造產業技術變革,圍繞專業人才培養趨勢與要求,面向檢測專業實施“無損檢測”課程改革,提出了具體的改革策略和要求,并開展試點工作。實踐證明,先進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為學生的技能培養提供了有效路徑。該課程改革可為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提供范例與參考。